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湖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时间:2024-05-21 07:13:3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2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



1999年2月9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工业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监督和管理。
列入国家生产许可证发证目录的工业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全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市、州、县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目录,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商省经贸委及其他有关部门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条 凡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生产者必须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和销售;销售者不得经营销售没有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
第六条 企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品质量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
(二)具有按规定制定并能正确指导生产的图纸及工艺技术文件。
(三)具备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检测手段。
(四)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及计量、质量检验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企业申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必须向县(含县级市)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填写书面申请报告,经市、州企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市、州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初审,初审同意的报送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第八条 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下级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上报的材料后,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产品发证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对企业生产必备条件及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并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指定的法定质量监督
检验机构负责。
第九条 企业的生产必备条件、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的,经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会同省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审查,符合发证条件的,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颁发《湖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经审查不合格的,企业应当整改,并在六个月内申请复查,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申报资格,不予发证。
第十条 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委托省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列入目录的产品发证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组织对发证企业的审核工作。
第十一条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印制,全省采用统一格式、统一标识和编号。
第十二条 凡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或产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标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编号。
第十三条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批准之日起有效,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满前三个月,企业应向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换证申请,办理换证手续。
第十四条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和冒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颁发与生产许可证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证件。
第十五条 省外企业生产的属本省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同类产品,需在本省销售的,须出具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市级以上或本省市级以上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有效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第十六条 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变更名称的,应当自名称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生产者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注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
(一)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质量监督抽查、统检中质量不合格,经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二)产品质量下降,一年中省级以上组织的监督检查二次不合格的;
(三)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转让他人使用的。
凡被注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将证书交回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并立即停止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一年之内不得再次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工业产品,未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者擅自生产,或者销售者进行销售,以及伪造、涂改、冒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由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在产品或包装及说明书上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以及逾期未办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换证手续的,由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从事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人员,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申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缴纳生产许可证费。具体标准按国家和省物价、财政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3月18日

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第二次修正)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第二次修正)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1988年11月24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6月29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社会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其合法权益受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保护。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为消费者生产商品,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经营者从事生产、销售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办公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第二章 消费者的权利
第五条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向经营者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二)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
(三)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享有质量、计量、卫生、安全和合法价格的保障;
(四)购买的商品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出现故障或影响正常使用的,要求修理、重作、更换、退货;
(五)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求赔偿,提出批评、建议或进行投诉、起诉;
(六)检举、揭发或控告经营者的违法活动。
第六条 消费者依法自我保护的行为应当受到尊重。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有关资料、购货凭证、服务单据、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
第七条 消费者因受虚假广告及宣传媒介误导,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损害的,有权向广告主提出不低于广告内容价值的索赔;有权向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提出连带责任的索赔。

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八条 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和热诚服务的原则,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经营者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不得在商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
(二)生产的商品按规定附有检验合格证和中文使用说明书,并用中文标明厂名和厂址,规定有时效的商品,标明出厂日期和有效期;
(三)不得销售依法应检验、检疫而未经检验、检疫或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商品;
(四)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五)执行物价法规和政策,对物价部门有统一定价的商品或收费标准,不准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或多收费用;
(六)生产、销售商品,不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七)对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或其他欺骗性宣传;
(八)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必须严格履行规定或约定;经法定部门认定不合格的商品,经营者必须退货,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退货时应当向消费者退回该商品原购货价款;
(九)不准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过期失效、腐烂变质以及其他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商品;
(十)不准以任何形式搭售商品,提供可选择的服务,必须事先征得消费者的同意;
(十一)销售耐用消费品,允许当场试验;
(十二)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和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
(十三)经营者不得拒绝、阻挠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以及消费者协会对消费者投诉的调查。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各级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卫生、商检等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依法查处。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及时处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损害消费者权益,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构成犯罪的案件,应及时立案侦察,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新闻单位应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有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真实报道。

第五章 消费者组织
第十四条 各级消费者协会是代表消费者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实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消费者协会具有法人资格。
第十五条 省、市和县建立消费者协会,乡、镇、城市街道和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消费者要求,自愿建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织。
第十六条 消费者协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接受消费者投诉,对投诉事件进行调查、调解;
(二)设立仲裁机构,依法对消费纠纷进行仲裁;
(三)参与有关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安全、卫生、计量进行检查、测定;
(四)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者进行批评、揭露,直至宣布为“不良经营者”,并可利用舆论工具向社会公布或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予以处罚;
(五)协同有关部门查处假冒、劣质商品;
(六)参与草拟有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七)征求和收集消费者意见,向经营者反馈商品、服务质量信息,并可向人民政府直接汇报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八)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
(九)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当事人提出询问,被询问者必须在十五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十)支持或者代表消费者,对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消费者协会的活动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资助。

第六章 处罚与奖励
第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按国家规定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约定,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消费者经二次以上交涉,经营者仍无理拒绝的,应承担消费者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商品修理时间超过三十天的,经营者应以商品价格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给消费者赔偿因延误使用商品遭受的损失
,同时保修期限应按修理期相应顺延;在保修期限内经二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负责更换或退货,退货时应向消费者退回该商品的原购货价款。
前款所称的“无理拒绝”是指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无正当理由而故意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经营者的从业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对消费者交涉的表示,视为经营者行为。
对包修、包换、包退消费者不能随身携带的大件商品,经营者应承担必须支付的运输等合理费用。
第二十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下列欺诈行为给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按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服务费用的一倍:
(一)有欺骗性销售诱导的;
(二)发布虚假广告、作虚假现场演示和说明,以及对消费者的承诺不能履行的;
(三)商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尺少秤,出售过期失效、腐烂变质商品的;
(四)出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商品的;
(五)采取虚假的清仓、甩卖,最低价、优惠价等不真实价格表示的;
(六)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商品产地、厂址、厂名、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的;
(七)销售“残次品”、“处理品”、“等外品”等商品不予标明的;
(八)以不真实的名称和标记从事经营的;
(九)有其他欺诈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因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残疾、死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的项目和下列标准支付费用:
(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受害者的治疗所必需的费用计算;
(二)治疗期间护理费,受害者住院治疗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的,按照当地雇请一名护理人员所需费用计算;
(三)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按照受害者因误工减少的实际收入计算;减少收入难以确认的,以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年人均收入为标准计算;
(四)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按照普及型的费用计算;
(五)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受害者伤残等级,按照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年人均收入的十倍至二十倍计算;
(六)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者伤残等级,按照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年人均收入的三倍至十倍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当地殡葬单位的基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
(八)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年平均生活费的二十倍计算;
(九)死者生前抚养人的生活费,以当地年平均生活费标准,对不满十六周岁的,按抚养十六周岁计算;对其他无劳动能力的,按抚养二十年计算。
按照前款规定支付的费用应当一次性补偿;法律、法规对前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赔偿经济损失,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
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情节严重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的主管部门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者,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出较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六条 消费者协会可组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质量进行评议、评比,根据评议、评比结果,授予、撤销某产品或单位以“消费者信得过”称号,并可通报。

第七章 处理程序
第二十七条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按下列途径请求保护:
(一)直接向经营者交涉,提出合理要求;
(二)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请求合理解决;投诉事项涉及商品服务质量的,可以提交鉴定部门鉴定,鉴定费由经营者先行垫付,根据鉴定结果,由责任方承担;
(三)请求仲裁机构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八条 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保护的时效,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应从消费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二年内提出。
第二十九条 消费者协会对投诉案件应在十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投诉者。
第三十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消费者直接投诉的案件或由消费者协会转交处理的投诉案件,须在四十五日内作出处理,并通知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
第三十一条 经营者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经营者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在处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时,应先责令违法经营者赔偿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再没收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的决定

(1997年6月29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7年6月29日公布施行)

决定
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议案,结合本省实际,决定对《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情节严重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河北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1997年6月29日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的决议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的决议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2000年11月27日
2000年11月27日



(2000年11月27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
过)
目前我省水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为加
快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特作如下决议。
一、要切实增强水资源危机意识和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的紧迫感。我省是个农
业大省,农业是社会用水大户。由于多年干旱缺水,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用水
无序无度,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加之大量超采地下水,水环境日益恶化,造成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业传统种植和
灌溉方式,加快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发挥现
有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已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
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实行开源节
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行的方针,下大力解决好水的问题。各级领导
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水资源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的重要
性、紧迫性,转变用水观念,把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变成农
村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坚持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
平。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摆到政府工作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涵养、开源与节流并举,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节水和旱作农业发展。要理
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水
资源,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严格控制兴办高耗水农业项目,凡新上高耗水
农业项目,必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对农业灌溉用水,逐
步实行定额、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水
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合理利
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地方,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加
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推广抗旱优良品种和旱作农业技术。对不同地区水资源开发
利用,要进行科学指导,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凡凿井从地下取水的,应依法报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要抓住雨季有利时机充分拦蓄天然降水,
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使用微咸水和治理达标的污水,积极推进
人工增雨和集水工程建设,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要坚持与
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相结合,不断增强农业整体素质,提高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对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各级人民政府
要加大对水利建设、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发展节水灌
溉、旱作农业、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兴建一批拦水、蓄水、调水
枢纽工程和节水灌溉、生态集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化失修的灌溉、供水工程。
要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国家、集体、农民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多
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机制。要把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
业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要保持“九五”期间
对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投入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
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也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节水灌溉和旱
作农业工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
鼓励他们增加对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发展。要广辟投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个
人和境外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加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工
程建设与管理。加强水资源费的依法收缴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挤占、挪用。
四、要实行科学节水,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适应节水和旱
作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快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研究不同农作
物节水灌溉模式和微咸水利用、人工增雨等技术。对已经研究成功的科研成果,经
过试验、示范,尽快推广应用。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搞好高
标准节水旱作示范县、示范园区建设。渠灌区要进行渠道防渗加固,科学调度水资
源,防止大水漫灌。井灌区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垄沟防渗、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和喷
灌、管灌、微灌、滴灌等先进高效节水技术。要引导农民适当调减高耗水农作物种
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推广耐旱优质农作物品种和地膜覆盖、秸秆
还田、深耕机播、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增强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各级农业、
水利等部门要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对灌溉用水、节水和旱作措施等进行
技术指导;加强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水利、科研等
部门技术优势,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五、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用水,推进节水和旱作农业法制建设。各级人大常委
会和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依法治水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
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我省相关法规,加强节水和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和
法律监督工作,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用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有关
政策,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费改革,建立健全管理经营机制,鼓励
节水,限制浪费。要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资源;任何企业、单位不得
向水库、河流、渠道内排放治理不达标的污水。各级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农
村水环境的监督检查,发现水污染问题,及时依法查处,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积极
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解决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纳入法制轨道,推进全省节水
和旱作农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