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16 04:09:1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6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批转市财政局《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范运作,根据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规定,现将《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作如下通知:
一、根据“能进则进,充分授权”的原则,凡各有关部门进入“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所涉及的收费项目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各部门不得另行办理收费事务。
二、进入“中心”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增加、减少、变更必须经“中心”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后,才能到财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各部门进入“中心”的收费项目,经财政、物价部门确定后,原“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已在其它商业银行中开设的该收费项目代码一律取消,并由财政部门通知各相关银行。各部门的收费收入要按财政部门重新核定的帐户及其代码,全额缴入市建行在“中心”设立的收费服务窗口。
四、凡“三定”方案重新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所涉及的收费,均由新的职能部门收取。
五、经研究确定,由市建行办理“中心”的全部收费服务。市建行要配合财政加强银行帐户的管理,未经财政部门核准不得为行政事业单位开设预算外资金收支帐户;未经财政部门审批批准不得办理划款业务;市建行在“中心”设立的收费服务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要遵守“中心”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优质文明服务,提高工作质量,确保“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无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收费管理,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秩序,本着“实事求是、方便企业、简化手续、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服务宗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驻“中心”的部门和单位收取的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中心”各收费单位收取的各项费用,必须符合国家法规和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须经市财政、物价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第四条 “中心”中征收的各项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属预算外资金,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财政部门核定各收费单位经批准公布的单位代码和收费项目代码,所收资金直接缴入市政府指定代办银行的各单位财政专户分户。未经财政部门统一编码的收费项目一律视为乱收费项目,银行不得为其办理进帐业务。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采取“票款分离”的管理方式。
1各收费单位开出预算外资金缴款书,并在转帐支票上背书后,由缴款人到设在“中心”的代办银行收费窗口缴款。
2银行应对缴款人解入的支票或现金和预算外资金缴款书核对无误后予以受理,开出“进帐单”或“现金解款单?并加盖收旋章交缴款人。
3各收费单位凭银行加盖收旋章的“进帐单”或“现金解款单”开具财政监制的收费票据。
4票据的领用、结报和缴销等业务仍由各收费单位财务部门扎口管理,统一至财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代办银行必须按照市人民银行、市财政局《关于取消收入过渡户银行操作的有关规定》(锡银民〔1998〕53号、锡财综〔1998〕22号)的要求,做好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工作,向财政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按旬向“中心”各收费单位提供对帐单。
第六条“中心”应定期向全市公布经审查同意在“中心”收取或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和范围。未经公布的各项收费一律不得收取,单位和个人有权拒付,财政、物价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收费单位必须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内容、缴款程序和服务规范公布明示,并建立收费员岗位职责,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树立政府“文明窗口”形象。
第八条本办法除第四条规定外,其余条款均适用工商、技监等省条线管理的部门,工商、技监等省条线管理部门的收费按省的有关规定缴入部门在代办银行开设的省财政专户分户。
第九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1年11月30日起执行。

营口市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


营口市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2月2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营政办发[1998]5号)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预(决)算的审查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和省财政厅《建设工程预算审查管理办法》、《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拨款项目、国家贷款项目、自筹资金建设项目和利用长期资金市场项目的审查。

第三条 市财政局是我市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和贯彻实施。

第四条 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五条 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其预(决)算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办理结算手续(涉及国有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经审查后,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未经财政部门审批的工程预(决)算,财政部门或建设单位不得拨付建设资金,建设单位不得结清工程价款。

第六条 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建设单位须报送下列资料:

(一)批准的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和概算及修正总概算。

(二)建设工程施工图,图纸汇审记录和签证资料等。

(三)工程预算书、工程量计算书、工料分析表。

(四)工程承发包合同或协议、工程结算材料。

(五)中标通知书和投标书等。

(六)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务决算及其批复文件。

(七)工程项目点交清单,财产、物资移交和盘点清单,银行往来及债权债务对帐签证资料。

(八)竣工决算报表及竣工情况说明书。

(九)编制工程预(决)算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基本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项目及预(决)算是否在批准的工程计划和概算范围内。

(二)工程量计算和定额的费用、换算及取费是否准确。

(三)材料价差调整是否合理。

(四)设计变更、增减内容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

(五)合同条款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六)施工图预算之外的费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七)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符合交付条件,移交手续是否齐全,成本核算是否正确,有无挤占成本,扩大开支范围,提高造价,转移投资等问题。

(八)报废工程、器材处理亏损、设备盘亏及毁损、调整器材价格折价、非常损失、坏帐损失等各项损失是否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九)债权、债务是否进行清理,库存物资是否有隐瞒、转移、挪用或压低单价等情况,往来欠款是否有虚列,结余资金是否有隐匿等情况。

(十)基建收入的核算是否真实、完整、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的现象。应上交财政部分是否足额上交同级财政基建专户。

(十一)竣工决算报表是否正确、完整,竣工决算情况说明书是否真实、合理。

第八条 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的依据主要包括:审定的设计施工图、国家及地方统一颁发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工程费用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企业取费等级证书等。

第九条 建设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建成,不及时办理决算和竣工验收手续的,其一切费用不得从基建投资中支付。同时,取消企业和主管部门的基建试车分成,并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

第十条 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结束要及时进行总结,并须写出总结分析报告。总结的内容包括:工程类型、建筑面积、工程结构、工料消耗、范围构成、核减投资、核增投资、审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等。

第十一条 工程预(决)算审查要建立完整的审查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记录卡、工程量计算书、审查变更调整表、定案通知书等。每个项目的审查,应统一装订,归档保管。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规定
1993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

一、为了规范委托贷款业务活动,加强对信托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信托公司)的委托贷款,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用委托人的资金,以信托公司的名义发放的贷款。
三、委托贷款的对象、用途、项目、期限、利率、受益人等均由委托人指定,其风险由委托人承担。
四、委托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必须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否则,信托公司不得接受委托。
五、委托贷款的期限必须在三个月或以上。
六、委托贷款未到期或到期后未收回,委托人不得要求信托公司返还部分或全部委托资金。
七、信托公司不得接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基金会除外)的委托办理委托贷款业务。
八、委托资金要先存后贷,先拨后用。委托存款未用部分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单位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缴存存款准备金。
九、信托公司对委托人到期应收回的委托资金和日常应收利息,必须先收后划,不得垫付。
十、信托公司按委托的金额和期限向委托人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率每月最高不得超过千分之三;付费方式、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
十一、信托公司违反本规定的,按违反金额处以每日万分之三的罚款。三次违反本规定的,并处停办委托业务。
十二、人民银行计划资金部门要加强对信托公司委托贷款业务的日常管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
十三、经人民银行批准经营委托贷款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也适用于本规定。
十四、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补充、修改和废止。
十五、本规定从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起执行。以前有关规定凡与本规定不符的,一律停止执行。